创新资源集成

媒体关注

《福建日报》头版头条!聚焦福大科技园成果转化新举措、新成效

阅读次数: 日期:2025-04-22

福大科技园打造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机制,大幅缩短从科研创新“1”到成果应用“10”再到市场推广“N”的转化周期。今日(421日)《福建日报》头版聚焦福大科技园沿途下蛋机制,看创新如何在这里裂变出产业金蛋

以下为福建日报原文节选——

 

《福建日报》2025421日第01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成功实现从项目孵化到下出金蛋?这恰是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核心所在。就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沿途下蛋

零距离实现催熟转化

来到毗邻福州大学主校区的福州大学科技园旗山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科研大楼。在这里,记者听到了沿途下蛋的故事:该园区创新打造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机制,大幅缩短从科研创新“1”到成果应用“10”再到市场推广“N”的转化周期。

 

2011年,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动工。坐拥丰富学术资源与前沿成果的福州大学,致力于将科研实力高效转化为生产力。多方努力下,福大科技园校企合作的中海创模式应运而生。

坐落于5号楼的福州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平台。通过创新双向引才,福州大学与福建中海创集团共同引进郑松研究员,出任中心主任及中海创集团研究院院长。

先控中心与中海创集团子公司爱普科技关系密切,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作模式,120人团队中,70人来自爱普科技,其余为学校师生。该模式打破产学研壁垒,人财物分开管理却统一筹划。团队成功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研发出了全球首创的工控数据引擎,树立起行业标杆。

园区精心规划孵化大楼功能布局,30%的场地供科研人员开展基础创新研究,70%的场地用于创业人员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构建了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模式。这种沿途转化模式,大大缩短转化周期,年均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00余件。

目前,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成果都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与产品工程原型和工业化应用的技术要求有差距。概念验证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等关键环节的缺失,成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拦路虎

去年7月,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2亿元基金,成立我省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福大科技园未名概念验证中心,并同步组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该中心对3个医疗机器人项目展开了全面验证,其中两个项目样机已进入科研临床阶段。以全髋置换微创手术机器人视觉导航系统为例,成功打破了国外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长期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作为福建省智慧医工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何炳蔚教授反复强调概念验证太重要了。最初3个项目是以课题形式与医院合作,经概念验证中心专业评估,发现市场潜力巨大。概念验证中心打消了团队疑虑,补齐商业运营与资金短板,大幅提升项目市场化成功率,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

如果说,沿途下蛋机制让企业与科研平台在合作中实现协同创新,催生一批优质项目和创新型公司,那么,概念验证中心则为科技成果转化装上了安全阀,为沿途下蛋的成果孵化提供重要保障。

今年1月,福建省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出台,提出到2028年省级认定支持30个以上中试服务平台,最高资助10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中试平台的支持力度,加速技术熟化,将有效弥合科研与市场间的鸿沟,提升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成功率。

松绑赋权

让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

以往,不少科研人员深陷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泥沼,成果使用权、转让权归单位,一旦转化失败,就可能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不敢转的困局,导致大量成果只能在实验室里沉睡

如何打破这一困局,让科技成果起来?答案是机制创新

20222月,省政府印发实施方案,开展单位试点工作,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这一举措为成果转化松绑,让科研人员吃下一颗定心丸

以省创新实验室之一清源创新实验室为例,实验室大胆探索破解科研人员创业难题,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等方式,打通资源与资金对接的肠梗阻

近日,记者来到清源创新实验室与企业共建的集成电路高端材料联合研发中心采访。福建纯铭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晓琳指着液体样品介绍:这是CCTBA——高端芯片制造原子层沉积工艺的关键原料。此前因生产条件苛刻,长期被国外垄断。纯铭材料与实验室联合攻关,仅用6个月就突破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高纯度CCTBA

纯铭材料是清源创新实验室在泉港孵化的企业。实验室将专利成果赋权给团队,纯铭材料以5500万元技术合同的形式,将经营收益反哺实验室,科研人员能拿85%的收益分成。钟晓琳说: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实验室还打造孵化器,助力科研人员凭自主知识产权成功孵化7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