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大科技园于2014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组织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是学校产教融合引领地、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地、技术转移承载地、科技企业孵化地和产业生态培育地,是“福大版”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主阵地。
先后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5个,“福建省互联网孵化器”、“福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福建省众创空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福建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产创融合教育示范建设实践基地”等省级平台7个,成为我省唯一一所同时获得以上荣誉的高校。
逐步在福建省九地市布点建设科技园网络体系,目前已建成旗山园区、怡山园区、铜盘园区等三个主园区,自主产权载体面积48.7万平方米;拓展建设了侯官园区、晋江园区、漳州科能科技园、南平浦城园、永定飞地科技园等分园区,拓展载体面积53.7万平方米,搭建了“一园三区,联动发展;辐射多点,创新共赢”的发展格局。
累计孵化企业384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7家,目前在园企业187家,与师生关联企业数占67%,年均提供1200个就业实习岗位。园区入驻院士9人,入驻省级以上人才占比92%,入驻国家级科研平台19个,省级科研平台118个,支撑学校70%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获批十年来,福大科技园经过探索,形成了符合学校特色的推进校企融合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之路:一是建设“学科+产业”孵化综合体。聚焦福建“四大经济”主导产业支撑体系,已建成11栋“学科+产业”孵化综合体,涵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我省优势产业领域,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二是构建“楼上楼下”沿途转化机制。即30%的场地用于科研基础探索、70%的场地用于技术中试及应用转化,构建”科研—转化—产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机制,大力缩短科技创新到价值创造的距离,实现“发现即发明,发明即应用”的快速迭代。三是共建企业“科创总部”。以科创“总部经济”思路,引进央企、上市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孵化大楼,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实现科技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四是企业驱动共建概念验证平台。与知名企业未名集团共建福建省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福大科技园-未名概念验证中心”,与万福集团合作共建“福大科技园-万福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园区企业驱动共建中锐智能建造协同创新中心、未名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等,推动形成全链条、全周期、高水平的转移转化服务生态体系。发挥福建省民营经济优势,积极向社会资源“借力”,校企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2.5亿元,为两岸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资金支持。五是校企共建中小试基地。园区内建设了9个中小试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小试—中试”工程化全链条服务平台建设。六是推进“环福大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以福州大学为中心,依托福州大学城、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闽侯县、仓山区的产业基础、空间资源和政策优势,强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联动互动,打造一个汇聚科研力量、教育资源、孵化服务以及投资支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共享服务的创新创业平台。




